我前一些年跑去甘肃走那个丝绸之路,我感觉很好,跟我在看历史书时的想法能够共鸣。
云南大学教授吴兆录告诉《中国科学报》,教师自己组织的学术交流活动,不像学校官方组织的活动那样宣传力度大,后者有时还会有签到、记学分等硬性要求,在一些学术氛围本就不浓郁的高校或院系中,前来捧场的人自然就少,效果往往达不到举办者的期望。某高校的学院楼外,一张日本某高校教授前来进行学术交流的海报已经挂了一个多星期,风吹日晒下,边缘略微翘起,师生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却几乎没有人驻足瞥上一眼。
他强调,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不是储存人才的地方。郑茜苦笑道,尽管已经和院系分析了这场报告的学术意义和价值,并且日本高校还有意与院系合作培养学生,那场院系内原可以换个时间开的会议还是雷打不动地如期举行。有时,也让原本就驻扎在学校里的老人们感到不公。做自由的学术 自古以来,成事者不拘年龄、地位。浓郁的学术氛围也是我国许多高校在着力打造和建设的,但往往收效甚微。
《中国科学报》 (2019-06-05 第1版 要闻)。尽管少了些热闹、多了些冷清,但那同样饱含青年教师的学术激情,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那可能正代表着高校学术氛围建设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方向。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和现代交通工具等因素,该病毒疫情呈不断暴发和蔓延的趋势。
其中E1和E2均参与结合,MXRA8的两个结构域及铰链区均与E1和E2蛋白发生相互作用刘耘在报告中指出,月球中等挥发份丢失是大撞击假说建立的重要支柱,未来对这一问题数值模拟研究的深入将推动大撞击理论的认识。这一假说认为,大约45亿年前,地球被一颗行星撞击后,地球的一些部分被抛入太空,最终形成月球。迈进科学目标驱动时代 近年来,随着探月工程绕、落的实施,作为一位探月老兵,欧阳自远欣慰地看到,我国已经具备了全月面的到达能力。
岩浆洋演化,则是大撞击之后的重要科学问题。此次会议执行主席、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林杨挺在会议报告中指出,有望在未来嫦娥四期工程中取得突破。
诸多科学问题待解 作为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的身世之谜一直激发着人们的好奇心。大撞击形成初期,月球大部分组成物质处于熔融状态形成岩浆洋,而随着温度降低,岩浆洋中的橄榄石、辉石开始结晶,下沉形成月幔堆晶,随后斜长石结晶并漂浮至岩浆洋表面。撞击过程中的极端高温让钾、铅、铋等一些挥发性元素气化而逃逸。对此,与会专家指出,风暴洋地体相对较年轻,更富集铀、钍、钾等放射性元素,返回样品将是绝佳的研究对象。
这一过程被称为月球岩浆洋分异的标准模型。例如,月球深达13公里的南极-艾肯盆地打开了一扇月球深部的窗口,在该区域进行探测和采样返回,将揭示下月壳和上月幔的物质组成,制约岩浆洋的结晶过程,并为地-月物质来源提供关键证据。目前,首次火星科学目标已敲定。不过,迄今为止,大撞击的细节尚未完全确定。
同时,我国火星探测已确定两次任务,首次探测将于2020年发射,开展环绕、着陆和巡视等联合探测,第二次探测计划从火星采样返回。5月8日举行的香山科学会议第651次学术讨论会上,80后科研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刘金高接过话筒发言:我有一个问题,您提到的数值模拟是否考虑了时间维度? 刘金高和作报告的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刘耘讨论的的数值模拟,是讨论月球形成与演化这一重大科学命题的前沿研究方向之一。
嫦娥五号将采样的区域存在大约13-20亿年的玄武岩,获得这些年轻玄武岩的同位素年龄,将推进对月球火山活动和演化历史的认识。如今,距离欧阳自远等老一辈科学家1958年开始系统开展月球科学、行星科学和天体化学研究已经过去60多年,我国探月工程圆满完成嫦娥一号、二号、三号及四号任务。
上世纪80年代,大撞击假说兴起,逐渐成为被科学家广泛接受的理论。嫦娥五号备受期待 瞄准月球科学中的诸多难题,今年年底前后嫦娥五号探测器将发射,实现月球取样返回地球。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未来在任务目标确定及运行管理方面,应遵循国际成功的经验和做法,让作为科学数据和返回样品用户的科学家能够主导科学载荷,获得更多、更高质量的科学数据和样品,以保证科学目标高水平实现。深空探测是时候从工程目标驱动转变为科学目标驱动了。山东大学空间科学研究院教授凌宗成说。作者:甘晓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9/5/11 11:26:43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香山科学会议召开第651次学术讨论会 嫦娥五号将为揭开月球之谜带回拼图 84岁的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拿起面前的话筒,缓缓起身,递给了身后的年轻人。
今年下半年,嫦娥五号即将发射,科学家期待它带回足够多的拼图,帮助解开月球诸多谜题。岩浆洋演化和分异过程,仍然是月球形成和演化中的一桩悬案。
不过,在对阿波罗计划中采集的样品分析后,科学家对岩浆活动模型也存在争议。据报道,嫦娥五号将选择位于月球最大的月海风暴洋北缘的吕姆克山附近着陆,钻取深度约为2米的月壤岩芯柱,采集2公斤月球样品。
同时,返回的最古老撞击盆地样品,还将揭开地-月系统最早期的撞击历史。在前期已经实现月球遥感探测和就位探测基础上,科学家们对精度更高的采样返回抱有极大期待。
同时,围绕返回样品开展高精度年代学分析,结合微量元素和稳定同位素信息,有望对月球内部冷却历史及其岩浆演化晚期过程给出更精确描述。《中国科学报》从此次会议上获知,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嫦娥四期和未来深空探测的立项论证岩浆洋演化和分异过程,仍然是月球形成和演化中的一桩悬案。不过,在对阿波罗计划中采集的样品分析后,科学家对岩浆活动模型也存在争议。
据报道,嫦娥五号将选择位于月球最大的月海风暴洋北缘的吕姆克山附近着陆,钻取深度约为2米的月壤岩芯柱,采集2公斤月球样品。同时,我国火星探测已确定两次任务,首次探测将于2020年发射,开展环绕、着陆和巡视等联合探测,第二次探测计划从火星采样返回。
《中国科学报》从此次会议上获知,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嫦娥四期和未来深空探测的立项论证。上世纪80年代,大撞击假说兴起,逐渐成为被科学家广泛接受的理论。
在前期已经实现月球遥感探测和就位探测基础上,科学家们对精度更高的采样返回抱有极大期待。山东大学空间科学研究院教授凌宗成说。
同时,返回的最古老撞击盆地样品,还将揭开地-月系统最早期的撞击历史。这一过程被称为月球岩浆洋分异的标准模型。大撞击形成初期,月球大部分组成物质处于熔融状态形成岩浆洋,而随着温度降低,岩浆洋中的橄榄石、辉石开始结晶,下沉形成月幔堆晶,随后斜长石结晶并漂浮至岩浆洋表面。嫦娥五号备受期待 瞄准月球科学中的诸多难题,今年年底前后嫦娥五号探测器将发射,实现月球取样返回地球。
如今,距离欧阳自远等老一辈科学家1958年开始系统开展月球科学、行星科学和天体化学研究已经过去60多年,我国探月工程圆满完成嫦娥一号、二号、三号及四号任务。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未来在任务目标确定及运行管理方面,应遵循国际成功的经验和做法,让作为科学数据和返回样品用户的科学家能够主导科学载荷,获得更多、更高质量的科学数据和样品,以保证科学目标高水平实现。
5月8日举行的香山科学会议第651次学术讨论会上,80后科研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刘金高接过话筒发言:我有一个问题,您提到的数值模拟是否考虑了时间维度? 刘金高和作报告的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刘耘讨论的的数值模拟,是讨论月球形成与演化这一重大科学命题的前沿研究方向之一。今年下半年,嫦娥五号即将发射,科学家期待它带回足够多的拼图,帮助解开月球诸多谜题。
迈进科学目标驱动时代 近年来,随着探月工程绕、落的实施,作为一位探月老兵,欧阳自远欣慰地看到,我国已经具备了全月面的到达能力。此次会议执行主席、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林杨挺在会议报告中指出,有望在未来嫦娥四期工程中取得突破。